第519章 其乐融融(1 / 2)

处理完学子们的事,李贤又顺势问及了科举革制的事来:

“李先生,事关年前所议科举革制的条则,目前进展如何,今日就拿出来议议吧?”

李贤的语气显得严肃而认真,显然对这个话题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。

毕竟科举事关读书人,乃是国策。

治国以教化为先,可教化的事谁去干,那自然是读书人来干。

在历朝历代,重视读书人,并在读书人里选举出人才入仕为官,这是一件zheng治正确的大事,谁人敢阻挠朝廷开科取士,便是与天下读书人为敌。

所以自然也就没有朝臣出来反对。

这是一股强大的势力,即便是一国皇上都不敢去做的事。

“是,皇上。”

李鸿仑当即回应道,“科举革制的条则,臣已经领衔张敬忠、李章和、陈德正草拟完毕,目前正在与各州县的学官进行最后的协商和修订。预计在五月底前,可以正式推行此项改革,今年秋闱科举便能首次施行。”

科举革制,是今年初开始筹备的一项重大改革。

这项改革旨在调整科举考试的流程和内容,使其更加贴近实际,同时提高考试的质量和公平性。

所以其牵扯的面极广,自然所花费的时间就会更多。

可听了李鸿仑的话,李贤也是有些震惊:

“五月底?这么快!”

李贤重复了一遍,表示对进度的认可。

他顿了顿,接着问道:“那么,对于下个月的春闱,李先生是否已有相应的准备和计划?”

“回皇上,臣计划在今岁春闱中增加对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,以更好地选拔优秀的人才。”

“很好。”

李贤对于李鸿仑的表态十分满意,点了点头继续说道:

“朕期待着此次春闱的顺利开考,朝廷需要源源不断地为国家选拔优秀的人才,以推动国家的繁荣和进步,但必须严格把控好选拔机制,真正为朝廷选拔出可用之才。”

“是。”

李贤的话语简单而真挚,却给李鸿仑带来了深深的鼓舞。

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,但有皇上支持和鼓励,他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成功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。

接下来,由李鸿仑牵头,将拟定的科举革制各项条例细则都大致说了一遍。

不多时,大殿里靠后的官员中有一年轻官员出列奏道:

“皇上,臣以为在此革制的基础上,可加强朝廷在乡里间的地位,可加设蒙学、宗学等书院,每年招募已至开蒙学子入学,不分出身,士农工商学子皆可入学,推行义务教育制度,拓宽底层百姓入学范围,让更多底层孩子也能有机会入学。”

李贤闻声看去,堂下之人正是翰林院学士李章和,现在此人还是自己的智囊团之一。

这些本就是楚宁早先提出来的,这时又经过多番讨论,与朝廷目下的国体进行结合,如此也才更利于施行下去。

见李贤点头,李章和继续说道:

“另外,臣以为可针对科举的文体也进行简化,废除古有旧制,统一施行新政,采用新式文体,以三年为限,并开设多种学科,针对性学习,为国培养各方面的实用之才。”

“其一,放开科举制考核标准,要把所有读书人加以区分,擅于入仕为官者可考进士科,擅于发明制造者,可考建工科,擅于律令法治者,可考法学科,再有擅于医学者,可考医药科,绘画者可考艺术科,就连武将们,也可设立武事科,选拔出武举人才。”

此话一出,满堂哗然。

众人一时间窃窃私语起来,可当他们目光落向御台之上时,显然已经从皇上的表情里看出了答案。

这时皇上事先就已经得知的事,或者说,这搞不好就是皇帝授意的。

李章和继续说道:

“其二,应该成立专门的教育部,负责读书人的教育事务……

专门掌管教育工作的部门,所有教授学子的老师必须得到朝廷的认可,签发教育文书方可授教……

在全国各州府县,分义务教育、基础教育、高等教育、职业教育四大类,分别对应为小学堂、中学堂、大学堂、专科堂……

小学堂针对年满七周岁的孩子,学制三年,学习内容主要为三字经,九九乘法口诀,后可参加各乡县举办的考试,通过为便可晋升到中学堂,学制也是三年,只是学习内容提升一个等级……

等到中学堂毕业,考试合格者,便可依次晋升为大学堂,大学堂学制三年,学习内容分九大科,之后学子们便可分门别类针对性学习……”

李章和说的这些话基本都是先前楚宁同李鸿仑说起过的内容。

李贤的脸上露出了赞许的微笑,他深深地看了李章和一眼,心下暗自赞叹这位翰林院学士的才干。